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中国低轨物联网通信星座建设再获进展。
5月19日15时38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的组织指挥下,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山东附近海域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任务代号:槐序绯棠)发射任务,将“天启星座”一期第34-37星共4颗卫星搭载送入高度850km、倾角45的近地轨道。
上述任务是星河动力航天第19次发射成功,也是谷神星系列火箭第六次为“天启星座”发射组网卫星。该发射任务的成功,同时标志着“天启星座”一期全球组网全面完成。
“这是开启万物互联时代的历史性时刻。”星河动力航天称。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自2023年9月5日首飞以来,已完成五次海上发射任务,并取得100%成功。截至目前,星河动力航天已成功开展19次商业发射交付,将总计81颗不同功能的商业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
天启星座由国电高科建设运营,为国内首个低轨物联网通信星座,一期由37颗卫星组成。低轨物联网通信星座是指部署在低轨道上的卫星网络,用于提供全球覆盖的物联网通信服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扩展和应用。
天启星座系统由星座、卫星地面站、卫星测控中心、天启运营支撑平台、天启物联网应用平台、卫星终端等组成。
国电高科官网显示,天启星座的功能是将分散于全球各地的终端上传信息进行采集、传输、汇集、处理,通过卫星回传至信息中心,经过分包处理后分发给相应的行业用户,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分布在全球广域的终端数据,是一种基于天基系统的新型实时短数据收发系统。
国电高科成立于2015年,董事长兼CEO为吕强。吕强为原航天科技集团通信卫星领域总师助理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负责了国内首颗大容量Ka宽带卫星-中星16号天地系统设计等。
天启星座主要提供“空天地海”消费级卫星物联网数据服务,已应用的领域包括林业、农业、应急、旅游、水利、电力、石油、海洋、生态环境、智慧城市以及数字经济场景等,目前正在向汽车、对讲机、腕表等消费级电子产品直连卫星市场推进。
天启星座原计划完成部署的时间为2020年,后改为2021年,之后又遭到多次推迟,各项部署节奏慢于预期。在此前宣传内容中,天启星座包括38颗卫星,目前改为了一期37颗。
2018年,国电高科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天启1号卫星送入太空。
2021年7月1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天启星座15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天启低轨物联网星座第一阶段正式组网完成,在国内率先组网提供数据运营。
完成第一阶段组网建设后,天启星座实现了两个既定目标:第一,星座的时间重返率达到1.5小时,即对地球中低纬度任意一个地点的信息采集能够做到1.5小时一次。第二,天启物联网系统地面终端实现了“百毫瓦”低功耗的承诺。
在2020年前,国电高科全部使用“国家队”火箭来发射天启星座的卫星。
2020年11月起,国电高科启用民营商业航天火箭,即使用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将天启星座11星送入预定轨道。彼时也是谷神星一号的首飞。
星河动力民营火箭头部公司之一,成立于2018年2月,总部位于北京亦庄,创始人为刘百奇,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是其自主研制的四级轻型商业运载火箭。
在天启星座的28次发射纪录中,12次使用了民营商业航天火箭,均是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占比约43%。尤其是2023年以来,天启星座21星-28星的发射,连续使用了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去年9月使用了中国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快舟一号甲后,最近两次发射又连续使用了谷神星一号。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的卫星系统,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
与SpaceX的星链,以及中国的千帆星座、GW星座有所区别的是,天启星座是窄带物联网星座系统,前述三者则是宽带互联网星座。
宽带和窄带物联网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传输速率、覆盖范围、功耗、应用场景和成本等方面。窄带物联网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可以满足物联网设备传输小量数据的需求,但窄带的覆盖范围一般比宽带更广。宽带物联网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其通常需要依靠大量的无线基站来提供覆盖。
相较于窄带物联网,宽带物联网设备通常需要更高的功耗,因为高速数据传输和复杂的通信协议需要更多的能量支持。
因此,天启卫星物联网系统具有小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等特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