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首支省级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浙江空港低空经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浙江省低空基金)正式完成备案。这支总规模30亿元、首期10亿元的基金,采用“双GP双国资”管理模式,由浙江空港私募基金和浙江富浙私募基金联合管理,并引入台州国资共同参与,形成“省级统筹+市级支撑+区级落地”的资本协同网络。
这不仅是浙江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重大布局,更是长三角区域以“基金杠杆”撬动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一步。以基金为纽带、科创为引擎、区域协同为底座,长三角正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产业-科技-金融”闭环生态。
政策矩阵: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共振”
长三角低空经济的发展,首先破题于政策的协同。与过去各自为政的产业规划不同,沪苏浙皖如今正形成一个互补支撑、共同赋能的制度创新矩阵。四地纷纷出台面向2027—2035年的低空经济发展方案:上海在《2024—2027行动方案》中锚定5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提出“三区联动”战略,并率先试点“上海浦东—嘉兴南湖”省际载人航线;江苏在《关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直指2030年全国高地目标,重点推动空域管理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浙江在“民航强省”战略下明确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低空经济高地,台州更设立多支产业基金,聚焦航空航天核心技术;安徽则在《2024—2027实施方案》中将2027年定为全国领先的节点,合肥率先布局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探索“即时物流+应急投送”的无人机应用。
这四份政策文件,如同四张相互叠合的蓝图,共同勾勒出长三角低空产业的宏伟愿景。在政策驱动下,一个以“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加速成形。从上海金山开通“海岛物流专线”,到瑞金医院贯通的跨区域低空医疗救援通道,再到“浦东—南湖—金鸡湖”的低空载人网络,低空经济的跨区域应用场景已从纸面蓝图走向现实。
三链贯通:以“基金”穿透“产业-科技”壁垒
如果说政策是低空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基金就是那根贯穿始终的“传动轴”。长三角正通过“技术攻关—资本赋能—产业落地”的闭环生态,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腾飞”。
产业端:基金精准补链,打造“核心制造+区域配套”网络
长三角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分层基金体系的引导下,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网络。省级基金作为顶层设计者,直接投向高价值环节,例如浙江省低空基金投资蜂巢无人机台州基地,形成年产500套的产能,锁定整机制造这一核心环节。与此同时,市级资本和专项债则深度嵌入产业链末梢。安徽通过专项债支持合肥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苏州则设立规模超200亿元的低空经济基金群,覆盖适航检测、航电系统等短板领域。通过基金的区域协同投资,长三角逐步形成以上海为研发与总装中心、苏浙皖分工配套的“2小时供应链生态圈”,既提高了产业集聚效率,也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科技端:资本定向“输血”,破解“适航认证+空域管理”卡点
低空经济的技术壁垒,不仅在于研发能力,更在于适航认证和空域管理的合规性。基金正在成为推动技术攻关的“定向输血”工具。以电池技术为例,宁德时代对峰飞航空的数亿美元投资,聚焦固态电池研发,提升了eVTOL适航安全阈值,为整机取得适航认证提供关键支撑。在空域管理层面,资本投入推动了低空数字化系统建设,上海、苏州、嘉兴、芜湖等地统一规划起降点、航线与空域资源,初步形成覆盖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低空航线网络。
金融端:多层次资本协同,构筑“腾飞”引擎
2024年以来,低空经济融资在长三角率先呈现结构性复苏,形成了“市场资本+政策基金”的双轮驱动模式。市场资本方面,上海凭借峰飞航空、时的科技等eVTOL企业的超大金额融资,以14.7亿元的融资额位列全国首位;浙江台州蜂巢无人机产业集群、江苏低空基建项目也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涌入。政策基金方面,政府基金成为破解早期融资难题的关键力量。浙江的“双GP双国资”模式,既具有产业资源调度能力,又有专业资本运作能力;苏州超200亿元的基金集群,则通过子基金锁定适航检测、航电系统等关键短板领域。更值得注意的是,沪苏浙皖正在探索“反哺机制”,将部分基金收益再投入低空科创项目,形成资本的自循环与良性闭环。
由此可见,基金不仅是资本运作的工具,更是打通产业链、推动技术攻坚、放大政策效应的关键枢纽。通过三链贯通,长三角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以基金为纽带、以协同为底色的低空经济发展路径。
“黄金三角”:可复制的低空经济长三角解法
长三角低空经济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一次由政府引导、市场共振、区域协同共同驱动的系统工程。它所形成的“黄金三角”模式,不仅推动了本地产业链的加速成形,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首先,基金是撬动链条的手术刀。以浙江的“双GP双国资”基金为例,总规模30亿元的省级基金不仅具备资本配置功能,更在投后环节打通适航认证、供应链订单等关键资源,实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有效缓解初创企业的成长痛点。
其次,基建先行是降低成本的强心剂。通过专项债和公共投资建设的起降场、通信网络、监测平台,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试点和运营门槛,释放出社会资本跟投的积极性。公共投入成为“看得见的手”,为市场主体搭建起必要的基础框架。
最后,制度互认是提升效率的金钥匙。长三角率先探索跨省空域统筹与适航结果互认,使得企业取证效率大幅提升。这不仅节省了成本,更突破了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行政壁垒,释放出真正的制度红利。
在三重杠杆的共同作用下,长三角正在形成一套可行的低空经济解法。虽然技术适航的“最后一公里”、空域管理与公众安全认知的磨合,以及早期资本退出等问题仍需攻克,但通过统一技术路线、跨省监管协同和长期资本供给,这一“黄金三角”模式有望支撑长三角打造万亿级低空产业带,并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长三角
长三角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在杭启动,千余种优质农产品集中亮相
9月12日,由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发改委指导,浙江省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等主办的“2025长三角暨对口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在杭州拱墅区启动。活动以“东西部协作帮扶同发展、长三角农商互联共富裕”为主题,汇聚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150多家供应商,集中展示千余种优质农产品,推动区域协作与产销对接,为农产品流通搭建高效平台,助力共同富裕。(来源:浙江省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
上海
储能企业沃橙新能源落地闵行
近日,上海沃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该公司专注于智慧储能解决方案,已构建完整储能产业链,其自主研发的“星曜石”地埋式储能系统,具备安全、节省空间等优势。企业深化储能技术,并计划在闵行实践全球千个零碳园区及2亿吨碳减排的愿景。(来源:今日闵行)
傅利叶智能发布人形机器人GR-3并开启预售
傅利叶智能在2025外滩大会上推出人形机器人GR-3,搭载全感交互系统,具备语音、视觉和触觉能力,通过柔和设计提升亲和力。该机器人已开启预售,将于10月交付。同时,浦东智元机器人启动“智元A计划”,目标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并发布灵创平台降低开发门槛。目前,浦东已集聚超100家机器人企业,核心产值超百亿元,正推动多元场景落地与商业化进程。(来源:浦东发布)
江苏
宁波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揭牌并成立省级产业技术联盟
宁波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于近日正式揭牌,将提供模拟工厂、家居等复杂环境的测试服务,为机器人厂商提供数据采集、算法训练及功能验证,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与云端互联,建立国内首个覆盖性能、故障、维修等数据的产业中枢。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同步在甬成立,汇聚阿里巴巴、舜宇光学、均普智能等近40家产业链企业及院校,将重点围绕技术攻关、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开展合作。(宁波日报)
耐世特投资10亿元落子苏州园区,亚太总部+线控转向基地2026年竣工
近日,全球一级供应商耐世特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约,总投资10亿元建设亚太总部及研发智能制造基地,引入电动助力与线控转向技术,2026年7月投产后园区年产值将破百亿元。市委书记刘小涛表示将以外资利润再投资等政策支持项目达产,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产业链升级。(来源:苏州日报)
浙江
圣奥科技投入1.26亿元启动五年系统性变革项目
国内办公家具领军企业圣奥科技与传世智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总投资1.26亿元的系统性变革项目。该项目为期五年(2026-2030年),旨在通过学习华为等标杆企业,推动企业顶层设计、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升级及数据AI平台建设,实现年复合增长率30%的目标。萧山经开区表示将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圣奥科技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管理标杆。(来源:萧山发布)
钱塘医药港迎来首个大型商业办公综合体
钱塘医药港小镇首个大型商业办公综合体“元成里”正式启动招商。该项目总体量达20万平方米,包含3万平方米商业空间和17万平方米办公空间,以精品超市和轻餐饮为核心业态,同时引入主题餐饮、中庭休闲广场、宠物友好空间及健身俱乐部等健康业态,满足高端人才多元化生活需求。作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区,医药港小镇近年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高端人才不断涌入。元成里的建成将有效缓解区域商业配套不足问题,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营商环境,为钱塘高质量发展汇聚人气、增添活力。(来源:钱塘发布)
安徽
合肥电网首用无人机“空运”80斤避雷器上山,5分钟完成山地抢修
9月8日,合肥供电公司首次调用FC30中型无人机,将80斤避雷器空运至巢湖凤凰山290米处220千伏铁塔,直线350米耗时不足5分钟,全程替代2小时人工搬运,40分钟内三趟运送完毕并完成更换,线路恢复运行。运检中心表示,将在更多山地、水域等复杂场景推广无人机运输,提升电网运维智能化水平。(来源:安徽日报)
合肥生物医药全产业链营收破千亿,院士大会再启全球创新先导区
近日,第三届合肥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大会开幕,院士专家云集。市长罗云峰表示,合肥已集聚上下游企业超千家,全产业链营收突破千亿元,未来将依托大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大等科创资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先导区,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前沿药物、AI+生物医药赛道,完善“基金丛林”与全链条转化机制,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来源:合肥日报)
(本文作者戚姚维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全晨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