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红书上出个热梗叫 " 特朗普烽火戏牛马 "。
究竟是怎么个 " 戏 " 法呢?
事情还要从上周说起。
9 月 19 日,特朗普忽然官宣行政令,说要大幅改革外籍劳工的入境政策。
他把刀刃指向 H-1B(这是美国为高技能人才设立的工作签证,拿这种工签的 70% 是印度人,12% 是中国人),要求:
"H-1B 签证持有人入境美国时,需要额外支付 10 万美元;
雇主为外籍员工申请 H-1B,也要每年支付 10 万美元。"
这笔巨款瞬间吓懵了美国企业。
要知道在固有政策下,H-1B 的注册费加申请费只要 995 美刀。
哪怕加上律师费、手续费等等大额花销,获得一份 H-1B 的总成本通常在 2 万美元以下。
可现在,懂王一下子就要打工人和他们的公司交 10 万美元 " 过路费 ",这实在太离谱了。
(统计显示,大型科技公司是美国 H1B 签证最大的受益者。
今年上半年,亚马逊、Meta、苹果和谷歌
共获得了 23000 多份 H1B 签证审批。)
为了不破财,雇主们只能紧急召回出国度假和出差的外籍员工,让他们在 9 月 21 日行政令正式生效前回到美国。
当然," 如果实在赶不回来,就先在外面避避风头别回来了 "。
看到公司发来的消息,打工人的天瞬间塌了。
原本打算 19 号下午乘坐飞机离开美国回家探亲的印度人,成了第一批受害者。
据印度媒体报道,当时有一架从旧金山飞孟买的航班,完成登机手续即将起飞。
就在这时,一名收到公司法务消息的印度人忽然站起来,说要下飞机。
随后,陆陆续续又有十来个印度人嚷嚷着要下机。
没办法,机组只能放他们下去。
这趟航班折腾了两个小时后终于顺利起飞。同行乘客相当无语,冲着记者吐槽说:
" 这事儿太疯狂,我从没见过一架飞机能比印度的火车还混乱。"
与此同时,大量身在印度的 H-1B 们,也开始订票回美国。
从新德里到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单程票价,仅仅两小时就从 3.7 万印度卢比(折合成人民币大约 2975 元),飙涨到了 8 万印度卢比(约合 6432 元人民币)。
就这样,还一票难求呢。
好多中国人也在上演 " 机场大逃杀 ",用生死时速赶回美国。
有一对在美国工作的夫妻原本打算回国举办婚礼。
他们的家人辛苦筹备了好几个月,就等着 9 月 23 日正式办仪式,结果懂王送来的工签新政彻底搅黄了喜事。
这对小夫妻害怕失去美国的工作,于是果断放弃婚礼,奔赴浦东机场。
新娘甚至没来得及见自己的娘家人,没来得及给去世的爷爷和外婆上柱香,就回美国了。
有一个女生回国处理母亲的后事。
谁承想落葬的路上收到了新政的消息。
她掐指一算,就算立刻马上去机场,也赶不上最后期限了,于是果断放弃回美。
总体来看,"H-1B 们 " 被懂王安排的晴天霹雳吓得不轻,不过他们的家长还算淡定。
有人发了 10 条 60 秒的语音给父母,告诉他们自己近期无法回国,感觉要在美国 " 坐牢 " 了。
结果家长的反应却很云淡风轻:
见过大风大浪的叔叔阿姨们不相信美国真会这么搞。
特地安慰孩子说:
"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而且,考虑到特朗普最喜欢极限施压,然后逐步减压。
所以,没必要把他的话太放在心上。
" 以静制动 " 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证明,一生强悍的中国家长这回真说对了。
就在 "H-1B 们 " 打飞滴赶回美国的当口上,白宫忽然辟谣了。
发言人告诉公众:
大家理解错了。
10 万美元并非年费,而是一次性的申请费用。
这项政策仅适用于新签证申请,不适用于续签,也不适用于现有签证持有者。
那些已经持有 H-1B 签证且目前身处国外的人士,在重新入境美国时,不会被收取 10 万美元。
也就是说,H-1B 签证持有者可以像往常一样自由地出入美国。
看到这儿,赶回美国上班的打工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他们感慨特朗普这出朝令夕改的闹剧,真是赤裸裸的 " 烽火戏牛马 "。
手握 H-1B 的人算是平安落地了。
现在,压力给到了那些即将申请 H-1B 的留学生。
毕竟工签变贵了,企业考虑到这块成本,肯定在招聘的时候会更加谨慎。
留子们在美国找工作可能会更难。
而那些无力支付 H-1B 申请费的小公司,也会面临运营困境。
原本他们还能用翻汉堡的价格雇一些印度大学生来做软件,现在只能找土著来干活了。
还有科研院校,估计也会收紧人才引进政策。
统计显示,美国大学副教授的平均工资都不到 10 万美元,大概在 9.77 万美元左右。
助理教授更低,平均工资是 8.5 万美元,讲师则是 6.28 万美元。
这些数据从侧面告诉我们:
在 H-1B 新政之下,除非某位外籍博士足够优秀,否则高校真没动力把他留下来当教师。
看起来,懂王想用新政倒逼各行各业多招美国土著,少聘外国人;但事实上他正在倒逼人才离开美国——企业又不傻,如果美国土著里有足够多的适配市场需求的 STEM 人才,他们干嘛还去招外国人呢?
不过也有人觉得,特朗普这一步走得很明智。
他们觉得,"10 万美元正是人才的试金石 "。
" 如果一个外国人能为美国企业创造一千万甚至一个亿美元的价值,那他的老板一定很乐意掏 10 万美元为他办工签。"
" 这种人,才是美国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
(图自 bbc)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不知道这位严格要求年轻人的老同志,是否能为自己的老板创造一亿美元的 KPI 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