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之下,达古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融,融水在下游形成一个个湖泊,像碧绿的宝石镶嵌在高原上。DGL17(达古17号)冰川下,是达古冰川区域内最大的冰川湖泊,最近十年来,冰川退缩,湖面扩大,它被命名为泪湖。

DGL17号冰川下方,1、2号冰川融化形成的湖泊被称为泪湖。
“相比去年,应该退化了三五米。地温传感器是去年从冰面上扎下去的,现在全都露在外面了。”2025年8月2日,四川省达古冰川管理局科研处副处长张伏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地温传感器所在的位置也是目前整个冰川区域内面积最大的达古17号冰川。他解释道,虽然形势严峻,但雪山景观并不会消失。
实际上,达古冰川一年大多数时间都被白雪覆盖,游客看到的都是雪山景观。因此,张伏认为即使冰川消融,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也不大。

去年从冰面扎下去的地温传感器已暴露在外

积雪融化之后的达古冰川

旅游淡季的达古冰川。
从成都出发,乘坐一小时高铁到达茂县,再乘客运中巴,顺着黑水河沿河公路逆流而上,三个小时车程,到达黑水县达古冰川景区大门口。从景区门口坐观光车、索道前往达古冰川观景台,最先见到的不是冰川,而是蜿蜒的溪流、瀑布和湖泊。炎热的夏季,无数人携家带口,逃离都市,来到这里观光、避暑,寻求清凉的慰藉。

达古冰川景区大门

达古冰川滋养着的黑水县

冰川观景台上,吸着氧参观的老年游客
不过,现在每年七至八月,冰川上再难见到积雪了,只剩光秃秃的山顶和碎石,残存的冰川裸露在外,一目了然。失去积雪的庇护与缓冲,万年冰川加速融化,融水牵着线流淌,汇聚成奔腾的溪流,穿过山谷,流经黑水县城,与毛儿盖河汇合进入到黑水河,再入岷江。

赏雪效果不佳,夏季是达古冰川的旅游淡季

冰川融化之后形成的小溪

冰川融水在冰面上冲刷出一条蜿蜒的冰河
在达古冰川景区工作的当地人说,10多年前,这个季节山顶上积雪仍然很厚,现在每年都有着将近两个月时间没有雪,冰川自然会加速流逝。

一场冰雹之后,冰川观景台上留下一层豌豆般大的冰雹
2024年,由美国莱斯大学、冰岛大学、冰岛冰川学学会、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WGMS)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发起了全球冰川消亡名单(GGCL)项目。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20条即将消融殆尽、且极具科研及社会经济价值的冰川为代表,向全球展示冰川的剧烈变化和保护的紧迫性。中国唯一入选的就是位于四川黑水县境内的达古冰川。

悬崖上的冰川
冰川消失已经成为当地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飞腾团队最新模拟实验结果——自然状态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工干预,达古冰川最迟将于2029年消失。
团队成员谢宜达表示,从2021年到2024年,DGL17冰川平均每年厚度减少2.5米,其终点减少了约4米。而且消融速度一年比一年快。

流逝的DGL17号冰川

DGL17号冰川末端的湖泊越来越大
“不过,DGL17号冰川消失是否意味着整个冰川消失还有待观察。因为有的冰川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在背阴处,其融化速度可能更慢。”王飞腾说,当前唯一的办法是进行直接的人工干预保护,比如“盖被子”实验、人工降雪、增雪等,该方式在国外许多小型冰川经过验证是有效的,而达古冰川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完全具备人工干预的条件。

张伏在冰缝里清理科研实验留下的堆积物

冰川退缩之后,留下的实验土工织物
张伏也表示,冰川“盖被子”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去年覆盖的地方,冰川融化速度就非常缓慢,与未覆盖区域相比差异明显。他相信,随着当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应该能达到有效缓解达古冰川消融的目的。

“盖被子”实验区冰川消融明显减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