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左联”成立95周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我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及社会活动家夏衍诞辰125周年和逝世30周年。
10月27日,“夏衍的精神遗产与当代价值”纪念座谈会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主持会议。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义勤表示,夏衍先生以笔墨为戈,以舞台为阵,以银幕为窗,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星空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迹。“夏衍先生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人民、为艺术无私奋斗的一生。他给我们的启示是方方面面的。”
夏衍孙女、作家、研究员沈芸也来到了活动现场。看着这里的爱神花园、旋转楼梯和历任作协主席的挂像,她不由触景生情:“这次纪念会在我祖父工作过的地方圆满召开,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感受历史的温度,一起怀念我的祖父,非常感谢。”

夏衍为上海作协(当时的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第一届主席。此为上海作协大厅里挂着的夏衍照片。

夏衍孙女、作家、研究员沈芸
他留下了经典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夏衍“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但对夏衍来说,电影艺术家只是他众多身份中的一个。
夏衍(1900—1995)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创作上,他成果丰硕,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有《祝福》《林家铺子》《憩园》等,创作的话剧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其作品主题多聚焦战争中知识分子的困境、女性觉醒与社会裂变,以生活流叙事替代口号化表达,终生践行“戏剧服务于人民”的信仰。

《上海屋檐下》剧照
在吴义勤看来,夏衍先生的创作横跨报告文学、话剧、电影剧本、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留下了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比如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与不朽典范;在戏剧创作中,他以《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近30部剧作构筑起独特的艺术世界;而作为中国电影的根,他于1933年领衔“电影小组”,开启了左翼电影运动的辉煌一页。首部电影《狂流》将摄影机对准农村,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起点。

座谈会现场
沈芸一直认为,上海之于祖父,如同绍兴之于鲁迅,北平之于老舍。当年从日本归国的沈乃熙,成为了左翼文化运动的沈端先,而上海大革命的风暴,又使沈端先淬炼成为夏衍。祖父在上海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包身工》、《赛金花》、《上海屋檐下》。而在夏衍的朋友圈里,包括巴金在内的上海老友们是最重要的一个群体。
沈芸还在散文集《一个人和一群人》里写过祖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上海”:“相比他的故乡杭州和居住了近半个世纪的北京来说,上海是他刻骨铭心的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对那个城市的深情厚谊渗透在了每一个细节的点点滴滴中,比如风土人情、生活起居及在饮食习惯上‘顽固’的坚持,以至于影响到了我这一辈人。”
如烟往事,历久弥新
这一天,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夏衍剧作十种》正式面世。
《夏衍剧作十种》精选夏衍最具代表性的十部剧作(话剧卷五部:《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戏剧春秋》《芳草天涯》;电影卷五部:《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憩园》《烈火中永生》)。
作品还收录作者的24篇“创作谈”,特请专家撰写与作品相关的24篇“扩展阅读”,并对时代背景、历史事件、文化风俗等做注近600条,收录3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

《夏衍剧作十种》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看来,对一个作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出版、重印其著作,让他的作品得以更好地传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直言学界目前对于夏衍先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挂着夏衍先生照片的上海作协大厅里,学者们热切地谈论与回忆有关夏衍先生的一切。
沈芸感叹道,巨鹿路675号(爱神花园)是一座有故事的房子,曾经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文学先辈们,都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命个体。
“对于如烟往事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渐行渐远,一种是历久弥新,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合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