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放,放活的是经济最深层的活力,释放的是经济最具潜力的烟火气。
个人资产负债表修复正开启新的路程。
2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论坛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称,央行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征信系统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之一。央行的征信系统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录,并供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信用记录,都不仅影响着市场主体能否享受金融系统的服务,而且影响着人们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可以说,市场主体信用是他们在经济社会安身立命的必备行囊。
长期以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国民经济三部门中,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最为系统和完善,国内社会信用系统主要围绕企业展开。随着零售金融等生态的发展,近年来央行等部门也加强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
不过,相比企业信用体系,个人信用系统建设尚处于不断完善中。目前,个人征信体系更多倾向于对个人信用建档等个人立信环节,个人信用的过程管理和救济等领域,尚处于建章立制的初步阶段。
这客观上导致个人信用体系更新速度慢,不仅不能即时反映个体信用变化,甚至个人信用修复也不能及时修正,一旦出现一次失信事件,这一记录就会如影随形,导致很多有着失信记录的人无法获取正常的金融服务。这种现象不仅导致很多暂时失信人缺乏改过自新的机会,而面临一蹶不振风险,也遏制了人们敢闯敢干敢拼的冒险精神,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尤其是,疫情以来,部分人因不可抗力因素,出现资产负债结构与个体现金流量表失配,而被动进入失信人名单;以及近年来房地产周期进入下行通道,一些项目烂尾导致购房者无法及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而发生债务逾期被加进征信黑名单。
人生总有挫折和失败,但这不应阻碍人们敢闯敢拼敢为天下先的追梦步伐。央行相关负责人明确,明年初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以来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以帮助受影响的个人修复信用记录。这不仅是单纯的个人信用修复和重生,更在某种意义上是经济重生,传递出试错容错的制度建设信号。
同时,这也将释放出消费金融和零售金融的巨大潜力,真正基于市场机制为每个人的信用进行市场定价,让每个人更能便利地获得金融支持,让金融为每个人的梦想提供杠杆支点;对金融系统来说,也将进一步开启消费金融和零售金融的完全市场化之旅,金融系统可为每一个个人信用主体进行及时跟踪定价,进行动态风险识别和定价。
这一放,放活的是经济最深层的活力,释放的是经济最具潜力的烟火气。个人信用救济释放的这些微观动机,最终将汇聚成宏观行为上的洪荒之力,使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市场真正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强大战略优势。
当前政府、企业和居民都不同程度出现资产负债表问题,政府化债工作初见成效,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反内卷、并购重组和盘活存量等工作。政府和企业层面的资产负债表修复不仅能被看见,而且解决和善后的工具较多,制度框架也有助于降低这两个部门化债工作的成本。
相比之下,当下三部门中,化债工作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居民部门。原因在于,消费金融和零售金融尚处于发展过程中,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深度、广度和强度上都相对有限,可使用的化债工具也有限。个人信用救济的研究实施,开启的是个人化债这一庞大工程的冰山一角,开启的是中国消费驱动经济的制度完善工作。
所以,在除个人信用救济制度外,个体化债还需更多制度和市场建设,比如多层次个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可抗力的免责救济制度,无辜受害者的责任赔偿制度建设,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对等博弈制度结构,如辩方举证、集体诉讼和争议和解制度等。
个人信用救济打开的是个人信用重生的希望之门,梦想承载着人生的意义,曾经破碎的梦想只是人生的一次试错。人生允许犯错、继续追逐梦想,是个人信用体系旨在营造的至善场景。期待这扇门能越开越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