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果职教联盟共育“专业带头人”。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供图
“我把从上海学到的经验带回果洛,打消家长和学生选择新专业的顾虑,让他们成为守护三江源的生态力量。”藏族女教师扎西卓玛,从海拔3500米的果洛奔赴2500公里外的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研修之后,回到学校带去了新的改变。她感慨,这趟学习之旅让她收获满满,对培养生态人才的信心更足了。
果洛地处三江源“中华水塔”的核心源头,培养能扎根高原、守护水源的生态人才,守护这片土地,与国家生态安全紧密相关。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果洛职业教育联盟(以下简称“沪果职教联盟”)获悉,该联盟由上海市教委、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指导,于2015年成立,至今已有130余名来自青海果洛、日喀则等地的职教教师赴沪研修,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学前教育等多个紧缺专业。
扎西卓玛是沪果职教联盟选派的跟岗研修教师,2025年春天从果洛州职业技术学校来到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她告诉记者,让她感触最深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培养更多果洛的未来高原生态守护者。
在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次职业体验日上,一群学生围着一棵乔木自发测量、素描、查资料,导师马波副教授穿梭其间,只抛问题,不给答案。这让她深入理解了“课堂不是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
扎西卓玛向马波请教,马波告诉她:“教学就像在高原上搭帐篷,先要把框架立得牢固,才能抵御风雪。”这句话成为扎西卓玛教学重构的“方法论”。于是她把原先的老套课程重新设计,让学生扮演“河流医生”,按“问诊、检测、开方”流程诊断污染,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她还将原本零散、流程模糊的《草原鼠害防治》课程用“基础认知、实操技能、生态修复实践”三大模块进行重构,确保每一模块环环相扣、能力递进。
如今,在《水污染及其危害》课程的课尾,她不再播放宣传片,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果洛与上海,有什么联系?”有的学生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还有学生说:“原来我们喝的水,最后流到了上海。”她顺势引入守护三江源的重要性,无声的家国教育在课堂升华。这一设计,在果洛受援教师成果展中获专家点赞。
返岗后的扎西卓玛致力于推动新专业的诞生。“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新专业在招生季亮相。
面对家长疑虑,她说:“乡亲们,我们的孩子学的,不是远离家乡的本事,而是守护家园的本领。”她希望让孩子们未来能成为三江源的“生态医生”,最终,新专业成功招生27人。
她还推动设立“生态管护开放日”,邀请周边初中生走进校园,亲手触摸土壤、辨识草种,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一颗守护家乡的种子。
扎西卓玛认为,教育变革,绝非一人之功。在上海建管职院教务处与园林技术与艺术学院的协同支持下,马波倾囊相授、全程带教,围绕“高原生态修复”核心主题,联合开发“黑土滩治理”“耐寒牧草选育”等本土化项目课程,将《高寒草地修复》打造为完整实战型教学项目。
回到果洛,果洛州职业技术学校对年轻教师委以重任,为新专业落地提供场地、设备、经费支持,崭新的专业实训室也建设完成。
如今,扎西卓玛带的27名学生,已成为高原上的“生态火种”。她最大的心愿,是搭建一座“同心桥”——让果洛学生与上海学生线上结对,共同监测长江源水质、分享生态观察、互写“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她期待,未来果洛能成为高原生态守护者的“摇篮”,让上海的经验在此生根。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