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快消
当“你本来就很美”的广告语仍在消费者耳边回响,拥有24年发展历程的国货美妆头部企业——自然堂全球控股(原上海自然堂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
然而,这场备受瞩目的“首秀”却并非一帆风顺。招股书披露的业绩波动、品牌依赖等核心问题,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自然堂的头顶,让市场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担忧与质疑。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美妆市场中,自然堂能否突破困境,实现华丽转身?大公快消深度观察。
利润过山车
自然堂CHANDO,2001年创建于上海,产品涵盖护肤品、彩妆品、面膜、男士、个人护理品。成立二十余年来,自然堂从“谨慎观望”到“主动推进”,最终在2025年9月29日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IPO申请,华泰国际与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这是其第一次向资本市场正式提交上市申请,意味着上市进程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对于自然堂首次赴港IPO,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自然堂此次赴港IPO是“补课式”资本化:一方面要融资补血、降低对银行授信及经销商预付款的依赖;另一方面亟需借助资本市场完成从“营销驱动”到“研发+品牌矩阵驱动”的切换。
但是,从自然堂此次披露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其财务数据看似营收稳步增长,实则暗藏盈利稳定性危机。2022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42.92亿元增至46.01亿元,两年仅增长7.2%,2023年、2024年同比增速分别仅为3.5%、3.6%,远低于等头部国货品牌的双位数增长。
与营收增速平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净利润的剧烈波动。招股书显示,自然堂2023年净利润同比暴增117%至3.02亿元,2024年却骤降37.1%至1.90亿元,两年时间就上演了“冰火两重天”。
对此,柏文喜指出:“自然堂增速掉队与利润巨震并非短期波动,而是‘高营销、低研发、单品牌’模式撞上流量红利退潮后的必然结果。”
对于2024年净利润的暴跌,自然堂在招股书中解释称:“主要是由于我们加强了产品和品牌的营销活动,导致销售及营销成本增加。”
数据显示,2024年自然堂的销售及营销成本在27.17亿元左右,同比大致增长12.9%,占营收比例达到59%,这一数字相当于当年净利润的14.3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销售及营销成本攀升的背后,自然堂的研发费用与其相差极大,并且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
2022年至2024年,自然堂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2亿元、0.94亿元、0.91亿元,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分别为2.8%、2.1%、2.0%,与销售及营销成本相差十余倍,2024年更是相差20余倍。
在柏文喜看来:“美妆行业已进入‘成分党’时代,没有独家原料与专利故事,就只能靠营销内卷。自然堂2024研发支出不足1亿元,费率仅2%,而巨子生物、珀莱雅已把研发费率抬到3%-5%以上。”
除了重营销轻研发以外,近年来自然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亦始终处于剧烈波动状态,2022年为负,2023年转正,2024年再度大幅下滑,2025年上半年再度回升。
2022年—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的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分别在-2.95亿元、4.44亿元、0.65亿元、1.39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回升,但自然堂的流动资产净额连年为负仍旧不容小觑。
2022年—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的流动资产净额分别在-0.26亿元、0.92亿元、-2.47亿元、-0.72亿元左右。
众所周知,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关系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体现,流动资产需覆盖流动负债以确保财务稳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以及短期偿债能力弱以外,自然堂还面临着依赖单一品牌的挑战。
近95%收入依赖单一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郑春颖在上海创立了自然堂品牌,同时创立的还有定位高端抗老的“美素”品牌。
遥想当年,自然堂以“你本来就很美”的口号切入市场,致力于打造源于中国的世界级化妆品品牌。
2001年至2005年,自然堂选择“先下沉、后渗透”的市场拓展路径,精准把握下沉市场,在化妆品专卖店渠道取得成功,仅用两年时间便跃升为化妆品专卖店渠道顶尖品牌。
2006年,自然堂进军商超渠道,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品牌形象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自然堂已入驻2600多家商超专柜。
随后,自然堂集团陆续推出了倡导植物成分护肤的“春夏”、专注敏感肌修复的“珀芙研”、深耕婴童皮肤健康问题的“己出”等品牌,但自然堂单一品牌仍支撑起了几乎整个集团的收入。
到了2021年,自然堂推出金钻微雕系列,尝试高端化,但终究未能在市场上激起“水花”。
2024年10月至2025年8月,自然堂集团先后引入欧莱雅和加华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其中欧莱雅投资4.42亿元,持有自然堂控股6.67%的股份,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持有4.20%的股份。
2025年9月29日,自然堂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作为拥有五个主要品牌的美妆集团,自然堂的“多品牌矩阵”在招股书数据的反映下显得颇为“苍白”。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2025年上半年,核心品牌“自然堂”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4.6%、95.9%、95.4%和94.9%,连续四年维持在94%以上。
而珀芙研、春夏等其他品牌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就连与自然堂同一时期出世的美素品牌也不例外,均未能形成有效支撑,使得集团经营完全绑定单一品牌的市场表现。
反观竞争对手珀莱雅,通过“珀莱雅+彩棠+Off&Relax”多品牌布局,2024年非主品牌收入占比已超20%,抗风险能力显著。
对此,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一旦主品牌‘自然堂’面临市场审美疲劳、消费者偏好变化或突发舆情危机,公司整体收入将缺乏足够缓冲,业绩可能大幅波动。而其多品牌战略推进缓慢,其他品牌营收占比长期不足5%,难以形成有效支撑。”
同时,柏文喜指出:“参照、同类‘单腿走路’公司,一旦主品牌出现审美疲劳或舆情,业绩将迅速失速。”
柏文喜进一步建议:“上市募资后,公司应通过并购或内部孵化快速补齐功效护肤、婴童、男士等细分赛道,把主品牌占比降到70%以下,才算形成多品牌矩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