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团 " 入局?
今天(11 月 21 日),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正式落幕,有关奥运的话题则再被提起。
全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巴赫双双出席开幕式,成为一大亮点。
据参考消息援引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在香港访问时,巴赫表示,大湾区 " 具备举办全球性赛事所需一切要素 ",并且 " 未来可以成为奥运会非常重要的候选地 "。
一席话带动奥运举办地的新一轮畅想。
几天前,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应了相关问题。他谈到,大湾区具备组织国家级赛事的能力,历史上也曾承办过高水平赛事,加之众多大企业的积极配合," 我们都有一个梦想,一个新的梦想 "。
另据环球时报援引港媒分析,此次全运会的举办推高香港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申办 2036 年奥运会的呼声。此前已有香港智库组织建议,借鉴此次粤港澳合办全运会的成功经验,国家未来或可以大湾区名义联合申办夏季奥运会。
此前,上海曾是外界猜测中下一个奥运之城故事的主角。大湾区若 " 组团 " 入局,又将为这则故事翻开何种篇章?
起点
2023 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造访上海时,上海市政府主要领导曾在会见中提出,上海将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并在国际奥委会的指导下,引进更多国际顶级赛事。一席话引发外界猜测,尽管随后上海体育局回应 " 目前尚无申奥计划 ",但有关上海申奥的讨论,并未就此停息。
比起略显 " 捕风捉影 " 的上海申奥想象,大湾区联合申奥的谋划有更多蛛丝马迹。
香港贡献了不少声音。早在 2021 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香港就曾传出 " 粤港澳大湾区申奥 " 的声音。今年 9 月,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明确提到,香港或将与深圳、广州一道,以大湾区名义申办 2036 年奥运会。
而随着十五运会举办,外界也看到了大湾区申奥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 7 月,《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 — 2035 年)》印发,提及将 " 联合构建湾区品牌赛事体系 ",特别是 " 利用粤港澳联合举办十五运会契机,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办赛经验与国际资源 ",积极谋划共同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赛事,推进联合申办世界杯、世界性综合性运动会。
一个背景是,尽管此前广州、深圳已有多次举办全运会的经验,但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尚属首次。
霍震霆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赛事意义重大,是三地友好交流的新起点,希望能利用好本届全运会契机,加强完善三地之间的体育交流。香港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则向媒体表示," 希望中国未来申办奥运会,可以考虑粤港澳三地共同主办 "。
甚至有观点认为,全运会有望成为大湾区联合举办奥运会的一次 " 预演 ";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最受关注的场馆建设问题,也随着全运会的举办有了新的解法。
奥林匹克研究专家、京张冬奥研究中心主任陈剑曾撰文建议,广州代表大湾区申奥。在他看来,全运会共使用 105 个场馆 ,其中新增了 5 个新建场馆。全运会后,将面临更有效率地使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问题。而这些体育设施完全能够应对奥运会比赛要求,至多仅需对一些场馆进行提升改造即可,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申办 2036 年奥运会。
机会
与 20 年前北京申奥时情况不同,外界对于如今 " 申奥 " 的态度更显复杂。网络讨论中,申办奥运会并非总能引发赞同。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心,大湾区入局办奥运,是否有此必要?
香港知名智库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Jane Lee)和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水志伟(Kenny Shui)在《中国日报》联合撰文指出," 现时国际社会对大湾区并不熟悉,透过举办国际体育盛事,能够有效把大湾区带到国际舞台 ",其中,包括因赛事前来的大量国际游客,也将带动更多体育产业领域的制造和商业投资。
如其所说,大湾区 " 不欠什么,唯独缺一场国际盛事,一场把全世界带来大湾区,亦让大湾区以其风姿绰约贡献世界的盛事 "。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反观此次十五运会,让大湾区以集体形象在全球 " 出圈 " 的意味格外突出。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一民分析,由粤港澳大湾区来办十五运会," 不是一个赛事组织的问题,也不是体育设施改建升级的问题,而是推出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形象,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成果和独特魅力 "。
正如体育地产从业者李和利指出,大型赛事对城市的影响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城市向都市圈、城市群阶段迈进,过去更多服务于单个城市新区开发的 " 大型赛会效应 ",现在更多转向城市群一体化融合。
外在形象的构建只是表层。在办会过程中,还有望从具体机制上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探路。
此次全运会就提供了一个有效范本。赛场上,马拉松选手、公路自行车个人赛赛段跨越三地,均能实现 " 无感通关 " 进入香港赛段;赛场下,三地智慧场馆实现赛事数据、票务系统、安保服务跨区域协同,观众及车辆快速通关,让 " 跨境办赛 " 成为 " 跨境生活 " 的一个切片。
更深层次的期待也被寄予联合申奥上。李正仪和水志伟在撰文中提到,体育盛事能凝聚市民和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加当地人的身份认同,并有望进一步促进香港与内地社会的融合。
权衡
作为最近一届仍悬而未决、各国激烈竞争主办权的奥运会,2036 年奥运会的申奥流程已然迫近。
根据公开消息,有意向申办的城市需在 2027 年提交申请,国际奥委会计划于 2029 年夏季会议上揭晓其主办权。
此前,包括德国、埃及、墨西哥、英国、波兰、匈牙利、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印尼、印度和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公开表示有意参与竞争。最近一个表态的国家是南非——几天前南非政府发表一份声明称,南非将启动申办 2036 年或 2040 年奥运会,并将与国际奥委会开展持续对话。
中国目前尚未在公开渠道明确表态申奥。此前,我们曾与时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对话,在他看来,中国能举办奥运会的城市," 相信至少有 10 个 ",虽然有能力,但中国不是一定有申办奥运会的必要。
据他分析,一个原因是,奥运会是一项全球运动,国际奥委会希望奥运会运动具有 " 全球性 "(Universality)," 比如在非洲举办就将是一个极具全球性的目标 "。
不过,他也提到,对于申办城市,国际奥委会还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是否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不少业内分析也提到,由于过去场馆 " 白象效应 " 备受争议,国际奥委会特别强调城市长远规划与奥林匹克可持续发展及遗产传承的紧密关联,这就更加使得提前规划和布局的城市在申奥时更有优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些无疑是中国城市的优势所在。
以大湾区为例。十五运会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并在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
更重要的是,体育赛事营城已被写入了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当中。
港澳今年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均提出推进赛事发展的目标,前者将积极推动体育 " 盛事化 ",后者则提出建设 " 体育之城 ",继续推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落户澳门。建设 " 体育强市 " 和 " 国际著名体育城市 " 则分别被写进广州、深圳的新一轮规划中。
在外界期待中,通过善用三地现有的场馆等基建设施,以及借鉴巴黎奥运的环保、节约运营模式,申办奥运应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同时带来难以量化的周边经济和社会效益。
尽管如此,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发言人近日回应," 申办奥运属国家行为,既要配合国家政策,同时须审慎评估公共财政、资源等问题,办赛亦不容有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