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年尾,光伏上游大佬们一改往日的讳莫如深,纷纷就多晶硅产能整合和反内卷进展公开表态。
近日举行的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主会议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全球只有6个国家具备多晶硅生产能力,而95%的产能在中国前5大多晶硅企业手中、全球市占率接近80%,掌握着光伏产业链核心原材料的话语权。“通过推动多晶硅环节产能优化整合方案的落地,将会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破除当前过度内卷竞争的局面,并将进一步奠定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主导地位。”
刘汉元对此解释称,纵观中国光伏行业此前“四落三起”的历程,全产业链价格均和源头产品价格波动联动,多晶硅环节充分发挥着全产业链供需调节的“水龙头”作用。“只要发挥好硅料的‘水龙头’作用,在价格低迷时适当采取紧平衡,带动后端的硅片、电池、组件产品同样取得新的平衡,有效修复各环节产品市场价格到成本线以上。当价格恢复到合理位置以后,供给开始偏紧张时,适当增加硅料环节的开工水平、扩大供应,有效平抑市场价格波动,可带动明年全行业实现健康运行良性发展。”
大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作为全球最大高纯晶硅供应商掌门人的刘汉元还首次回应了硅料“收储”的落地挑战及展望。他强调,行业的当务之急仍是反过度竞争和过度内卷,反垄断短期内不会成为主要矛盾。尽管措辞隐晦,但这是对外界“硅料收储停运尾部产能将强化龙头垄断”质疑声的最直接回应。刘汉元对澎湃新闻强调,“尽管(进展)低于预期,我们对通过行业自律来实施有效整合仍充满信心。”
10月下旬,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经济半小时》节目中,另一位“硅王”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明确表示:“我跟TCL李东生董事长见面,我也跟隆基绿能的钟宝申总沟通。我们17家(龙头)企业基本上都签字了,正在搭建联合体,争取年内完成。”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多晶硅产能整合迎来积极进展,光伏反内卷预期再次提升。
紧接着有市场消息传出,通威、协鑫等11家多晶硅厂商实控人10月31日齐聚上海,召开长达一整天的高层会议,就产能整合联合体的股权分配、资金筹集、责任划分等核心细节进行最终确认。这场会议被业内视为光伏上游整合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关键铺垫。
自今年5月浮出水面以来,硅料产能“收储”计划始终若明若暗、若隐若现,被寄予反内卷希望的同时,也招致大量反对和质疑声。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硅料“收储”已经接近明牌,只待主管部门批准。
对于置身寒冬已两年多的光伏行业而言,上游的确定性未必是坏事。有资深行业人士此前对澎湃新闻表示,对于硅料收储的真真假假传闻,无须过度关注。不看广告看疗效,至少该计划提出以来,硅料价格已明显提升,重回成本线以上。最重要的是,被内卷逼到墙角、集体连亏的龙头们选择搁置分歧,回到同一谈判桌上协同控产,这是行业回到健康态的前提。
前述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期间举行的首届光伏CTO峰会暨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表示,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举步维艰,三季度显著回暖。从制造端来看,多晶硅、硅片产量仍在下降,但下降幅度较上半年有所收窄。进出口来看,上半年硅片和组件出口量下滑,但前三季度由负转正。
江华表示,随着三季度价格回暖,从整体来看,目前产业链价格较年初有所回升。尽管上半年抢装潮后装机量短期下滑,但1-8月新增装机达2.3亿千瓦,累计装机11.2亿千瓦,连续十年全球第一。此前行业因低价竞争陷入内卷,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下滑26.8%。7月以来,中央多部门出台反内卷政策,协会推动限产保价,企业转向技术竞争,行业“去内卷化”初见成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